查看原文
其他

小锐说 | 在这件事上,中国已经被外国嘲笑了10年——

小锐 参考消息 2019-03-30


“Poisonous & Evil Rubbish”。


“有毒有害垃圾”被翻译成“有毒且邪恶的垃圾(英文)”——看起来像是冷笑话的情节,却真实地出现在中国的公共场合。

 


外国人将这些或滑稽或不知所云的错译称为“chinglish”,即“中式英语”。


近日,英国《太阳报》报道称,北京政府为迎接2022年冬奥会,正在加大力度整顿公共场所标识中的不规范英语翻译。报道透露,这项行动开展已久,自2017年12月以来,已审核超过200万字的公共标识。


而这篇不到500字的文章,足足配了十张“中式英语”标识图片,把“中式英语”从头到脚调侃了一番。


比如,“残疾人厕所”被翻译成“deformed(畸形人) toilet”、“民族园”成了“racist(种族主义) park”、“超市出口”变成了国际范十足的“supermarket export(输出、(货物)出口)”……


这样的一幕并不陌生——早在10年前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前夕,外媒就已经对花样百出的“中式英语”进行过一次大规模“群嘲”。


路透社在2008年的一篇报道中直白地批评道:“漫步在北京这座拥有1500万人口的城市,我们会看到各种鲜艳的T恤和上面印着的神经错乱的英语,从语法到拼写到整段的胡说八道,真是错误百出。”


美国CBS网站也语带戏谑地称,北京大多数人英语能力停留在“低水平”。


事实上,在引来外媒关注之前,中国政府就已经意识到问题,并开展行动了。


奥运会前夕,北京、天津等地开展了大规模纠正不规范英文标识行动,北京立起了6500余块标准英语标志牌。


奥运会之后,中国又迎来2010年世博会。为此,上海在2009年发起了清除“中式英语”广告牌的活动。大批志愿者走上街头,清理错译错拼的英文标识。


北京市还从中国人最关心的“吃”入手,在2012年发布《美食译苑——中文菜单英文译法》,规范餐饮业菜单翻译。


宾夕法尼亚大学汉语言文学教授维克托·迈尔在2017年评价说,中国为外国游客提供了常遇到的数百个词汇的英语翻译,已经“做得很不错”。


不过,千奇百怪的“中式英语”并没有就此“绝迹”,外媒的“关心”也一直没有停歇。


《纽约时报》曾特意做了一个名为“中式英语选录”的图集,盘点在中国看到的糟糕翻译。社交媒体上,也不时有人分享搞笑的“中式英语”。

 

▲“严禁酒后开车”被翻译成“do(务必) drunken driving”


有意思的是,小锐发现,在中国努力规范英语翻译和使用的同时,不少外国人对“中式英语”的态度正在悄然改变。


2011年,百老汇迎来了一部特殊的舞台剧——《中式英语》。该剧由美籍华裔知名剧作家黄哲伦创作,用英语和普通话混合编写。


用BBC的话来说,“这部舞台剧弥合了中英语言之间的差距”。


而随着人员交流和网络的发展,一些诙谐有趣的“中式英语”更是被广泛传播,为外国人所喜爱。

 


一些“中式英语”甚至成为了英语体系的一部分。


在过去半个世纪,《牛津英语词典》已收录50多个“中式英语”词汇,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long time no see(好久不见),以及最近很“火”的add oil(加油)。


从被“群嘲”到部分“出口”国外,“中式英语”处境的改变,一方面得益于中国文化在全球影响力的提升,另一方面,文化的不断交融,也促进了语言的日新月异。


美国《连线》月刊网站在一篇文章中感慨道,任何语言都在不断发展,移植到新土壤中的英语也带来了不同寻常的成果。


“很快,美国人在去国外旅游时不得不学习的语言之一,就是他们自己的语言——英语。”报道称。


不过回到正题,尽管部分“中式英语”因为结合了中英文口语化表达的简单有趣走红西方,但小锐在开篇提到的如“deformed(畸形人) toilet”等“中式英语”确实还需要清理整顿。


毕竟,即使在文化冲突的环境下,令人尴尬且含有冒犯性的语言,也是东西方文化都不会接受的。


执笔 | 逸轩


编辑 | 田欣


◆ 事情正在起变化!圣诞节将至,特朗普最脆弱时刻来临

◆ 因为中国这个举动,美国又开始担忧了——

◆ 这个国家禁止公务人员用华为手机?政府发声了

◆ 中国投资加剧竞争焦虑 这个国家也得了“被害妄想症”?

◆ 美股大跌!特朗普考虑解雇美联储主席?

◆ 这个“毒枭”昔日竟是知名歌手

◆ 什么是人类最大威胁?德媒:美国


打开参考消息客户端看更多外媒资讯>>

点好看的人会更好看!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